一、流感疫情监测现状
2025年第45周(11月3日—9日)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总数的5.5%;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中,流感病毒阳性率29.8%居首,其次为鼻病毒(10.7%)、呼吸道合胞病毒(6.1%);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样本中,鼻病毒(10.0%)、流感病毒(9.8%)、呼吸道合胞病毒(8.0%)位列阳性率前三,当前流感季已进入高发期。
二、流感与普通感冒的科学区分
• 普通感冒:以鼻病毒感染为主(占70%以上),属自限性疾病,表现为低热(<38℃)、鼻塞流涕等轻微症状,5-7天可自愈,极少引发严重并发症。
• 流感:由甲、乙、丙、丁型流感病毒引起,核心症状为突发高热(39-40℃)、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病程7-10天,老年人、婴幼儿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易诱发肺炎、心肌炎等致命并发症。
三、本季流感疫情特征分析
2025-2026年流感季以甲型H3N2病毒变种为主流毒株,该毒株曾于1968年引发“香港流感”全球大流行,此后周期性变异传播。因HA蛋白发生G158E突变导致抗原性漂移,疫苗匹配度下降,感染后呈现持续高热(39℃以上达3-5天)、全身肌肉酸痛发生率68%、并发症发生率为普通感冒4.2倍的特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四、流感疫苗接种规范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需遵循《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要求:
• 优先人群:6月龄-5岁儿童(尤其2岁以下)、60岁以上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8类重点群体。
• 接种程序:6月龄-8岁未接种过的儿童需2剂次(间隔≥4周),已接种者今年1剂次;9岁及以上人群每年1剂次。
• 接种时机:9-10月为最佳接种期(接种后2-4周产生有效抗体),11-12月流行季内仍可补种,目前全国疫苗供应充足,各地疾控部门设便捷接种点。
五、核心防护策略
1. 手卫生防护: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20秒,可降低30%感染风险。
2. 科学佩戴口罩:进入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全程佩戴标准口罩并确保贴合面部。
3. 环境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冬季可选早晚时段进行。
4. 免疫力提升: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减少密闭拥挤场所暴露频率。
六、医疗应对与注意事项
• 就医指征:出现持续高热超3天、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改变等症状需立即就诊,临床首选玛巴洛沙韦等新型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对耐药株效果下降。
• 居家护理:体温<38.5℃且精神良好者,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物理降温,或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对症治疗。
• 特殊提示:流感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需≥14天;慢性病患儿家长需监测呼吸频率、精神状态、进食量;高危人群减少外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