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即为立夏,表示温暖的春季结束,炎热的夏季开始,但一般早晚还是比较凉爽,这个节气平均温度在20度左右。中医理论认为,夏属火,主心,且春夏养阳,入夏后要注重养心保健。

一、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立夏时节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脾胃”。饮食上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蔬果、粗粮等低脂、富含纤维素为主的食物,如草菇、草莓、莲子、鸭蛋、葱姜等。
1.荷叶粥
鲜荷叶1张,梗米50g。先将鲜荷叶洗净,剪成数片,加水适量煮数沸,捞去荷叶,入粳米煮沸后,再以文火煮数沸,即成。对有大便稀溏,或有口干者宜之;或有头昏脑胀,胸闷,小便黄者亦宜。

2.山药粥
山药20g,粳米50g。先把山药研成细末,用水500ml,把粳米放入煎沸,把山药粉扬入,不断搅拌,以文火再煮数沸即可。温服。

3.山楂粥
山楂12g,红枣10枚,粳米50g。先将山楂在适量水中煮20分钟,取出山楂,然后把红枣和粳米同煮20—30分钟即可。温服。对夏令消化不良或食油腻食物后食欲不振者服之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二、跟着节气来|“来锻炼”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以后,人体阳气旺盛起来,新陈代谢活跃,四肢气实,此时可以顺应天地阴阳之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阳气宣泄。但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此时要注意不可剧烈运动。因此,立夏后人们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

三、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立夏后,气温攀升明显,中午气温高难免使人穿得过于清凉,昼夜温差大,到了夜晚容易感冒。立夏后穿衣切勿 “太贪凉”,由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气温多变,大家外出更要看天穿衣。同时,立夏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随时增减衣物。此外,贴身内衣面料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排湿性和散热性的麻、丝、棉织品。贴身内衣要勤洗、勤换,还要在阳光下晾晒。

四、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立夏之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人与天地相应,应晚睡早起,把起床时间调早一点,以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在休息日喜欢睡懒觉的朋友,也建议适当缩短时长,白天睡太久反而容易出现起床后头昏沉、发蒙、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此外,立夏后人的精力和体力消耗增大,容易犯困,大家在午后安排一段时间小睡,以利安神养心。研究表明,午睡能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0.5~1小时为宜。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情宜开怀、安闲自乐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立夏谨防三种疾病。

1.头痛病
夏季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等,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另外,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精神疲劳都可诱发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剂饮食、补充水分以及消暑降温、节制冷食、调整情绪、注意休息等手段进行保守治疗。
2.皮肤病
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痱子、过敏性皮炎、汗斑、湿疹等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应对皮肤病,要做到常洗澡、勤换衣服,被子、毛巾等要经常漂洗消毒。此外,要尽量少到蚊虫多的地方,皮肤瘙痒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3.胃肠病
夏季还是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肠胃疾病的高发期,预防肠胃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多喝白开水,少吃冷饮,可通过饮食调理肠胃,增强肠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