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立,为开始之意,立冬便表示冬季的开始。日期为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中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中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一、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同时鲜味食物可以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很好御寒。同时也可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进行滋补,如具有补益气血、滋阴生津、养肝明目功效的黄芪党参枸杞乌鸡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功效的黄芪党参红枣排骨汤,都适合进补。

寒冷的气候使体内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 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蔬菜和水果。此外,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适量食用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主要包括猪肉、蛋黄、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二、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立冬过后,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因此在冬天仍坚持锻炼的人很少患病,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
1、锻炼之前充分热身
由于人的身体在低温环境中会发僵,锻炼前若不充分热身,极易造成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因此应正式锻炼前先进行徒手操、轻器械练习等“预热”运动,热身的强度以使身体发热并微微出汗为宜。
2、锻炼时衣物的薄厚要适当
立冬过后气温很低,因此在运动前要穿厚实些的衣服,在热身后再除去外衣;锻炼结束后应尽快回到室内,不要吹到冷风,以及擦去汗水并更换衣服,以防止冷热交替造成热量散失而感冒。
3、锻炼时应适时调整呼吸
由于冬天常有大风沙,因此建议在锻炼时最好采用鼻腔呼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鼻吸气、口呼气的呼吸方式,但切记直接用口吸气。这是因为鼻腔黏膜能对吸进的空气起到加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同时鼻毛亦可有效阻挡细菌,堪称呼吸道的“保护神”。

三、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1、立冬后穿衣要注意保暖
首先,衣料的导热性非常重要。衣料的导热性越低,则保暖性越高。在众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纶、腈纶、蚕丝、醋脂粘胶棉导热性最低,所以保暖性最高,而锦纶、丙纶、涤纶的导热性较高,因而它们的保暖御寒作用也就较。
2、立冬后穿衣应该多层次
层次多,衣服与体表之间的空气层也就多,其保暖效果也就好。内衣应选择具有较好吸湿性和透气性的衣料,如各种纯棉毛衫裤,棉和棉粘的绒衫裤等。中层和次外层的衣料可选择羊毛、腈纶和混纺织物。因为它们含空气量要多。最外层的衣料,各种厚呢衣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几种材料导热性最小。

3、立冬后穿衣要相应调整
养生保健专家说,入冬后,气温低,气候干燥,受寒冷刺激易发生冻伤和皲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应遵循“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既耗阳气,又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则腠理开泻,阳气得不到潜藏,寒邪容易入侵。

四、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在冬季,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破坏阳气而扰乱人体阴阳转化的生理机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有利于阳气潜藏,养精蓄锐。建议每天最迟不超过12点入睡,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五、根据节气来|“做预防”
1、防鼻寒,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2、防颈寒,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3、防腰寒,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4、防肺寒,风寒感冒是冬季常见的疾病,此时可喝热粥防肺寒。
5、防脚寒,经常做足浴。足浴要注意3点:
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
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另外,饭后不宜立即泡脚,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