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6月21日前后,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夏至节气有以下特点:
1.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雷热雨骤来急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2.暴雨天气: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一说。
3.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期,空气非常潮湿,阴雨连绵。这种天气,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肠道性病菌容易滋生,要注意饮用水卫生,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4.高温桑拿: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气散发得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一、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夏至起居养生要注意起居有常,避免寒凉。
夏至后,自然界阳盛阴衰,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但晚上睡觉时间不应超过23时。同时,每天应安排午睡,中午11时—13时,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日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不可睡觉时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

二、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在炎热的夏季,衣服穿着不仅讲究漂亮,健康舒适也同等重要。真丝衣物、纯棉和亚麻服装成了夏日穿着的最佳选择。
夏至以后,慢慢进入高温酷暑时期,“简单、凉爽、美观、能保护皮肤”是着装所要遵循的原则。要想穿出健康,那就要穿着适当,并注意选择衣料,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注意要勤于更换衣物,防止汗液浸湿滋生细菌。
夏季穿衣是否凉爽与衣料的吸湿性关系很大。据测定,气温在24℃,相对湿度在60%左右时,蚕丝品的吸湿率为10%,棉织品约为8%,合成纤维的吸湿率较差,一般不到3%。另外,“纤维皇后”桑蚕丝不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还具有护肤保健的功能。而纯棉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因此,桑蚕丝衣服,植物纤维的纯棉很适合夏季穿着。
三、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夏至运动养生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多种疾病。
1.适当晒
由于人的热耐受能力不同,因而夏季有必要针对性地在高温下锻炼一段时间,可以增强人体的热耐受能力。每天抽出1小时左右进行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跑步、体操等锻炼项目。初期可以不用练满1个小时,慢慢根据身体状态逐渐增加即可。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出汗的目的,以提高机体的散热机能。一般进行10至14天的高温锻炼,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经过初夏的耐热锻炼,在盛夏来临之时可以降低因高温患病的风险。

虽说人在夏季要注意锻炼高温耐受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烈日下运动。专业人士提醒,夏日每天温度最高的时间一般从上午10时到下午3时,在这段时间内最好在室内锻炼。如果在室外锻炼的话,就要选择有树荫的路线,可以减缓皮肤老化和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
2.宜晨练
夏季晨跑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时至9时。在太阳出来之后再晨跑才是最好的。因为植物会在夜间进行有氧呼吸,将氧气吸入,呼出二氧化碳,只有在太阳出来之后才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如果晨跑的时间太早的话,植物还没有开始光合作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较高,对身体不利。而6时至9时出来跑步的话,不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且氧气充足,还可以帮助消除疲劳。
另外,在一夜睡眠后,身体的能量消耗较多,但是肝脏还有一部分糖原,早上起来跑步,这些糖原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主导功能,有利于减肥,对防治脂肪肝也有特殊的功效。早晨空气新鲜,晨跑会使全身各器官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增强代谢率,休息片刻后就可以吃早饭了。晨跑还有助于人们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专业人士表示,晨跑虽好,但是要适当。夏季晨跑30至40分钟为佳。早晨刚起床,身体的代谢还比较慢,晨跑不管是速度还是跑量都不宜过度。跑步时应该循序渐进,先慢跑,让身体热起来,再加快速度。专业的跑友晨跑的运动量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能来决定,偶尔跑步的跑友最好不要超过30至40分钟。
四、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根据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以及内外相适应的养生观念,饮食方面建议注重以下几点:
1.调补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液”,当脾功能旺盛、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输送全身并排泄出体外。但是夏至之时,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变大,湿邪容易从开泄的毛孔进入体内,造成肌肉酸疼,带来疲惫之感。如果是肝肾阴虚体质,再逢湿热郁阻,易导致肌肤毛发失于营养,造成脱发。还有一些人是阳气亏虚的体质,湿邪若停滞肠道,会出现腹泻。因此需食用一些薏米、扁豆等祛湿的食物来调节。夏至不宜吃得过饱,否则会加重脾胃负担,还会让人感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2.疏肝理气
脾胃、肝胆与人体气机运行密切相关。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不调,进而影响肝脾的关系。夏至节气,阳气达到最盛,人的阳气运行也达到顶峰,加之外界温度不断升高,人们便易怒易躁,导致气机瘀滞,从而影响脾胃功能,出现肝脾不调的情况。因此调养心性是此时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脾胃功能,也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3.祛湿护肤
进入夏季,持续的高温湿热天气使人们大量出汗,再加上蚊虫叮咬等因素,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各种皮肤疾患。因此夏至以后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和散热,以减少湿热环境的影响。洗温水浴,浴后擦干,可扑爽身粉。选择宽松、透气、吸汗的衣物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液浸渍。若发生蚊虫叮咬,也不宜过度搔抓,以免造成皮肤溃破,诱发皮炎等。
夏至后的饮食调养应以清补为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切忌肆意食冷,如雪糕、冰饮等,过食生冷伤及脾胃阳气,会出现腹泻、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二、是要多食酸味。夏至时节,心火当令,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最好的养生方法是适当收敛浮阳,让内阳不要太虚。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
三、是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这个时节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多食苦味(苦瓜、莲子心等)可以祛暑清热,食咸味可以补心,可多食绿叶菜、瓜类含水量多的蔬菜水果。
四、是阳虚体质适当温补。阳虚体质的人可适当吃些温阳食物,如牛肉、羊肉、干姜等,助长体内阳气,改善阳虚症状。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人体的阳气也进入极盛阶段。由于内外夹热,人的心情容易烦躁,甚至出现“情绪中暑”。情绪失控,过度愤怒或紧张,再加上高温天气,人体大量排汗丢失水分,血容量相对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应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呢?
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情绪平稳,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静心养心是夏至养生的重要原则;
二要注意休息好,推荐午间小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少喝咖啡、酒、浓茶等;
三要注意饮食调节,宜清淡,多吃苦瓜、黄瓜、丝瓜等蔬菜,适当食用绿豆汤、凉茶、西瓜等消暑食品,少吃肥甘厚腻食物。此外还可以用三七花、山楂、荷叶代茶饮,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受温度影响,血管扩张,高血压病人在夏季时的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切记不可自行盲目停药或减量,要注意维持血压平稳。在高温高湿天气,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如突然出现视物模糊、眩晕、语言障碍,或半身麻木、肢体无力,以及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