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节气特点
1.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2.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3.长江中下游雷雨频频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
一、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1.晚睡早起
2.作息规律
夜短昼长的夏季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宜晚睡”并不是指可以熬夜,如果能午睡片刻,更有益健康。此外,炎热容易使人心烦,李群堂提醒应注意情绪调节。
小暑后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适当地减缓生活节奏,平静地、有计划地进行工作,有利于减少焦虑的情绪。
小暑后起居作息要有规律,一般晚上10点-11点就寝,早上5点半-6点半起床,一旦养成了定时就寝的习惯,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上床不久即可入睡,并很快转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这种“定时”在夏季,尤其是小暑后的盛夏尤其重要。

二、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暑性炎热,小暑过后,天气渐热,防暑、避暑极为重要。穿衣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吸湿材质更凉爽:夏季天气炎热,外衣基本都要贴身穿着,因此衣物材质要耐磨、轻薄,透气散热性也要好,对皮肤还无刺激性。此外,材质的吸湿性对衣物的凉爽程度有很大影响。吸湿性好的衣服可以及时吸干人体的汗液,并通过汗液蒸发的过程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所以,最好选用吸湿性良好的棉、麻、丝等天然植物纤维加工而成的衣服;有些雪纺料子,看起来薄薄的,但其实是化纤制成的,透气吸湿性差,穿着反倒会闷热。
2.白色防晒又凉爽:从防晒角度来说,浅黄色防晒效果最差,其棉织品防晒指数只有7,深红色和藏青色是最理想的防晒色,但深颜色容易吸热,从以上两个角度衡量,白色棉织品防晒指数达33~57,又不易吸热,所以最适合夏天穿着。夏季酷热干燥,有些颜色还会扰乱人的心情,比如红色可使人血压升高,变得兴奋、烦躁;黄色会使人心烦意乱,最好避免穿这两种颜色。而天蓝色、淡蓝色、乳白色、淡绿色等浅色衣服可使人心情平静、愉悦,增进健康。3.领口袖口要宽松:出汗可带走大量热量,是夏天人体调节体温的最重要途径,如果汗液蒸发受阻,很容易中暑,同时,体内的一些代谢产物不能通过汗液顺利排出体外,对健康不利。如果夏天穿紧身服饰,尤其是胸部、腰部、袖口等处有松紧带的款式,极易造成闷热、影响呼吸、阻碍正常发育。夏天衣服最好选择宽松的款式,领口、袖口不要过于贴合,尤其是裤脚的敞口可以大一些,类似于伞状或喇叭状,有助于通风、排汗。腰带不宜系得太紧,一般以能插进3根手指为宜。
三、跟着节气来|“来锻炼”
1.坚持运动: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日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避免过于激烈、出汗太多的运动。同时,由于夏天运动出汗量更大,对排毒有好处,但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黏度升高。室外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运动后不能马上喝冷饮,还应避免迎风而吹。
2.运动时间:建议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且运动不宜太激烈,不要流过多汗。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就很适合夏季进行。同时,夏季一定要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排除毒素,减轻心脏负担。

四、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节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此时,南方梅雨季节结束,进入伏旱期,而北方进入多雨季节,西南地区多暴雨洪涝。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容易困乏无力、胸闷烦躁,需注意劳逸结合,保护阳气。1.食养原则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2.适宜饮食宜吃水下菜:小暑有吃莲藕、鳝鱼等水下菜的习俗。夏季吃莲藕,能清热凉血、健脾除烦。此时的鳝鱼也最为肥美,“小暑黄鳝赛人参”,其补虚损、除风湿的效果最佳。此外,淡水鱼、鸭肉、海带等水产食物比较寒凉,有清热除湿的作用,同样适宜食用。清热利湿的瓜果:瓜果鲜嫩多汁,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生津止渴、清热利湿、泻火除烦,非常适合夏季多食,如番茄、黄瓜、丝瓜、冬瓜、苦瓜、西瓜、哈密瓜等。
凉茶:多饮凉茶来防暑避暑、祛湿解毒,可选择绿豆、酸梅、金银花、鲜竹叶、荷叶、连翘、莲子心、佩兰、藿香等泡饮。也可喝些淡盐水,以防汗出过多而脱水中暑。

3.不宜饮食
不洁食物:此时食物存放容易变质,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患肠道传染病。过食冰镇冷食:不要贪凉饮冷,尤其是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不要一次吃太多。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消化道疾病高发。注意饮食卫生,而且要节制,不可暴饮暴食;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注意选择新鲜、卫生、易消化的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菜肴要加热后食用,避免过多食用冷饮、冷食,导致脾胃损伤、血管收缩,引起胃痛或诱发心绞痛等。
暑多夹湿,湿气困脾,人们容易出现纳呆、食少、困倦、疲乏等症状。所以,养生应注重祛除湿气。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夜间使用热水泡脚,以微微汗出为宜,可祛除体内湿气。
2.夏季空调的温度不宜调得太低,以免湿气郁闭体内。
3.食用具有祛湿健脾作用之品,可用陈皮、薏米、茯苓、扁豆等熬粥。

小暑后,头伏至,冬病夏治正当时。“热在三伏”,小暑节气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天也快到了。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此时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三伏贴、三伏灸是中医运用敷贴、艾灸等方法,预防或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腹泻等疾病的方法,通过除寒邪、补阳气,使好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得到痊愈或缓解。
除治疗之外,人们在生活作息上要注意护阳气,这样才能巩固冬病夏治的作用。建议不要贪吃冷饮、冲凉水澡等;可适当食用羊肉、生姜、辣椒等温补食物,以温经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