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眨眼已到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季气。
立秋起,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但夏季余热还在,昼夜温差较大,此时,一定要注意时节变化。
《黄帝内经》中讲:“使之安宁,已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主“收”,养生以“收”为主,要根据时节,调整好自己的饮食起居,保养好身体。
一、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起居调养
立秋之后,应开始“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晚上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此时,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让全身的经络得到休养和休息,增强人体的正气,延缓衰老。

二、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着装调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秋冻”是指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它的目的是锻炼身体的耐寒性,而人体在气温急剧变化时抵抗力会减弱,很容易感染感冒。所以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
另外,“秋冻”不适用于体质弱的人群。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祸。凡事皆有度,穿得太单薄和太厚实都不好,适中为宜。

三、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运动调养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大、活动过于剧烈,不宜出大汗。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着点,不然会损伤气血和津液。年轻人可做些如慢跑、瑜伽等舒缓的运动。中老年人可以早上运动,练太极、八段锦、散步等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早晨空气清新,可排除肺部浊气,安宁心神。

四、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饮食调养
中医常言,秋主肺,肺部与秋天对应。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易伤肺,故入秋后要注意养阴润燥、润肺。可以多食用芝麻、核桃、莲藕、百合、杏仁、蜂蜜、银耳、柚子、梨等润燥养肺的食物,预防秋燥伤肺。同时,《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女性在此期间适宜食用山药、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

立秋推荐食谱
01山药莲藕萝卜排骨汤

做法:准备排骨、白萝卜、山药、莲藕和生姜。
把排骨焯水之后放入锅里,加入清水、葱姜蒜等调料炖煮15分钟。然后将山药、萝卜和藕段加入到排骨中,再炖煮15分钟。之后把火调成小火焖半个小时左右,最后加入食盐调味。可以滋阴润燥、补脾肾,特别是里面的莲藕可以缓解秋季的“干燥症”,还能延缓皮肤的衰老。
02冰糖炖雪梨

做法:准备冰糖、鸭梨、水。
把梨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面备用。在锅里面放入适量的水,等到快要烧开之后,就可以放入冰糖。等到冰糖融化之后,放入鸭梨,然后熬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锅了。冰糖炖雪梨能够润肺、化痰、止咳,还能够清热、降火、生津,对于因为热病伤津而出现阴虚烦渴的朋友们,适当喝一喝冰糖炖雪梨也有很好的清热、降火、生津的作用。
03百合银耳粥

做法:准备粳米、百合、银耳、枸杞、冰糖。
将粳米、银耳洗净泡发,在锅中烧开水,放入这些材料;将锅中的食材煮至软烂时加入百合和枸杞,继续煮5分钟左右,然后再加入冰糖煮溶就可以了。这个粥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百合能够温肺止嗽、养阴清热、清心安神,同时还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利尿通肠。而银耳也是滋补的好食材,能够强精补肾、润肺生津、止咳清热、可以滋阴补肺,也能够很好的滋润、保护我们的胃。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防腹泻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立即大补很容易增加肠胃的负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仁、红小豆、茯苓等。
防暑降温
立秋虽至但暑气尚未消散,应特别谨防“秋老虎”发威。白天的气温依然会相当高,但夜晚的风却带有丝丝凉意,所以做好合理的防暑降温非常必要。早晚时间段可穿一件单衣或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但不可捂得太厚,以免引起中暑。
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为“娇脏”。秋燥猛于虎,立秋之后气候逐渐干燥起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多饮水,合理调节情绪,及时排解内心的忧愁,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