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唐·刘禹锡
处暑过,暑气止。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2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古人云有“处暑寒来”的一说,正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
一、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早睡早起
起居应当早睡早起,保养秋收之气。根据阳气收敛的特点,在起居方面气候由热转凉,注意及时增添衣物。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就是大概晚上9、10点就可以入睡了,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就是大概早上6、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
处暑之后的天气经常会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这时频繁出入空调房的上班族要注意预防感冒了,特别是那些到现在晚上还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的市民,这时可以改吹风扇,并且不要对着狂吹,这样可以避免感冒和关节痛。
二、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着装凉而不寒
处暑节气,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
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
三、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以“慢”为主。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1.登高
我国古代就有登高之俗。《齐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九九登高”暗藏健身美学。
秋风送爽,白云飘飘,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不仅欣赏秋景美,还能促进登山者的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健康。
2.慢跑

慢跑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方式,也是对抗“秋乏”的好方法。
慢跑能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心肺机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以改善“秋乏”现象。
3.八段锦

静态运动八段锦,运动强度适宜,每天清晨起来做几组动作,活动一下颈椎、腰椎,感觉会非常轻松,关节损伤也很小。
两套八段锦的动作只需要15分钟,很省时间,做完后上班也很有精神,中老年人都很适合。
四、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1、番茄鸡蛋汤

此汤有清热生津、健胃消食、补血养颜的功效,适合秋燥口渴、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的人群食用。做法:将番茄洗净切块,鸡蛋打散备用。锅中放油,下番茄炒出汁,加水煮沸,下鸡蛋,调味即可。
2、芹菜木耳拌豆腐

此菜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压降脂的功效,适合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的人群食用。
做法:将芹菜洗净切段,木耳泡发洗净撕小片,豆腐切小块。锅中放水,下芹菜和木耳焯水,捞出沥干。碗中调入醋、酱油、香油、盐、味精等拌匀,浇在芹菜木耳和豆腐上即可。
3、竹荪花菇鸡肉汤
此汤能滋阴养颜、润肺益气、提高免疫力,适用营养不良、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的人食用。做法:准备竹荪30克,花菇50克,鸡肉、姜片、盐适量。将竹荪、花菇洗净,鸡肉切块,姜片备好。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左右,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4、黄豆花生煲老鸭汤

此汤有补中益气、滋阴润燥、调理气血不足的功效,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疲劳乏力的人群可以食用。做法:准备黄豆50克,花生50克,老鸭肉、姜片、盐适量。将黄豆和花生洗净,老鸭切块,姜片备好。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小时左右,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5、番茄山药排骨汤

此汤有健脾开胃、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适合气阴不足、胃虚食少、咳嗽少痰的人群食用。
做法:将排骨洗净切小块,山药去皮切片,番茄洗净切块。锅中放水,下排骨和山药,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转小火煲1小时左右。下番茄,再煲15分钟左右,调味即可。
6、莴笋炒香菇

此料理能清热除燥、益胃生津、降血压、降血脂,高血脂、高血压、易口渴人群可以常吃。做法:将莴笋切块,香菇切片,蒜末备好。热锅加油,爆炒蒜末,加入莴笋和香菇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盐和生抽调味即可。
7、绿豆薏米粥

处暑是湿热重的时期,容易引发湿热病症,例如口干舌燥、湿疹等。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材料理食用。绿豆薏米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利湿的功效,适合暑湿内盛、水肿浮肿、消化不良的人群食用。做法:将绿豆、薏米洗净,加水煮成粥,可适量加入冰糖或蜂蜜。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01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预防建议
①流感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隔离至体温正常后48小时才能复课。
②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③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④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流行季节前(9-12月)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0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也可发生水痘。

预防建议
①房间定时开窗通风,尽可能地让阳光照射,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
②隔离患者要皮疹全部结痂才能复课。对已接触的易感儿,需要观察3周。
③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即可有效预防水痘,也能降低日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0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预防建议
①一旦发现发热伴有皮疹的孩子,应立即送诊并对其接触过的物品及时消毒。
②确诊手足口病患者要居家隔离至病程2周后。
③对6月至5岁以下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方法。
04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15岁,四季均有流行。

预防建议
①房间开窗通风很重要。
②早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且病程至少达9天后才能上学。接触过腮腺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3周。
③给予规范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可达70-90%
05腮腺病毒感染
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结膜、泌尿道和淋巴结。

预防建议
①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消毒、物品专用。
②对于易感人群注意保护性隔离,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管理,避免过度劳累。
06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
秋冬是诺如病毒的高发期,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如学校、餐馆、医院等地。虽然目前诺如病毒急性肠胃炎没有特效药,以补剂及对症治疗为主,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它为自限性疾病,病情轻微,愈后良好,恢复后无后遗症。

预防建议
①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
②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喝开水、吃熟食,不食不洁、无证食品;
③在秋冬季腹泻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④多吃新鲜蔬果,多元化饮食;增强锻炼,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