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此时天气变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凝结,清晨可在叶片上看到白色露珠,所以此节气取名“白露”。
白露节气有以下特点: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凉意。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一、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白露时节作息方面要有节律,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阴精之收藏以保养阴气,早起则顺应阳气之生长,使肺气清和舒展。此外,此节令早晚气温低,正午气温仍较高,早晚温差大。虽说“春捂秋冻”,但也要有所节制,遵循“白露身不露”的原则。因为在白露时节,虽然白天依然温和,但早晚已凉,如果穿得过少过露,冷空气会刺激皮肤,因感邪而致病。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白露时节,夜间睡觉时要注意保暖,不要使四肢受寒邪侵犯。因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如因着凉使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将可能出现四肢麻痹症。
二、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着装就要有讲究了,不要再像夏天一样赤膊露体了,要穿上长衣长裤和袜子。特别是“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说明白露时节早晚温差增大,在早晚之时要及时添衣,不能袒胸露背,这样才能保护好身体的阳气以避秋凉。
三、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白露宜慢跑白露时节比较理想的运动方式就是慢跑。白露时节,运动养生要特别注意避免太过激烈的运动,要顺应人体内阴阳调和之气。而过于剧烈的运动会导致出汗量大增,最后伤耗阳气,导致体内阴阳之气无法平衡。
另外一方面,在白露时节应该适当地增加运动量,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时节,“动静相宜”的运动方式也就成为了运动养生的一个主要特点。
慢跑大概是最符合这个特点的运动。通过慢跑可以增强人体机体的能量消耗,促进身体进行新陈代谢。而在慢跑过程中,人体会吸入大量的新鲜空气,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心肺功能,使人精力充沛。再加上,人在慢跑时,可以有效放松全身,保持心情愉快。
四、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干燥凉爽的秋风容易耗伤津液,损伤娇肺,让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甚至引起咳嗽,经久不愈。这就是典型的“秋燥”。建议读者适度调整饮食,多吃当季新鲜蔬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需谨慎“贴秋膘”。虽说夏季损耗过多,初秋之际可适当饮食调养,补充夏季耗损,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非常好,不太可能缺乏营养。秋凉以后,虽感觉“有了食欲”,但饮食也应尽量清淡,切忌过于油腻,以免进补过度,引起肥胖。
白露时节可多在早餐时喝粥,既能补水防秋燥,又能为身体补充营养。银耳粥、莲子粥、红枣粥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在粥里适当添加芝麻、糯米、蜂蜜、牛奶等。请避免辣椒、花椒等大温大热、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秋燥”。
饮食良方推荐一:菊花百合大枣枸杞粥
菊花是“花中仙子”,其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对高血脂、高血压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百合可清心安神、止咳化痰等;大枣可补中益气、养心补脾;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益精血。秋季,用此四物熬粥,可滋补五脏,清热润燥。
饮食良方推荐二:莲子百合鸡蛋汤
莲子百合加水煮汤,水沸之时泼入搅散的鸡蛋,出锅前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此汤可滋阴润燥、清心安神,食之不腻不燥。白露时节,人易烦躁不安,食用此汤尤宜。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1、 呼吸道问题
数据显示,换季时冷热不均,儿科门诊量会比平时明显增加,多是呼吸系统疾病,以感冒、发烧、哮喘等为主。
白露过后,伤风感冒、咳嗽、鼻炎……不知不觉,身边打喷嚏、流鼻涕的人多了起来。因为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特别是一些易过敏的,因为体质的过敏或者外界过敏原导致身体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
2、干燥问题
从白露后天气转凉,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鼻子干燥、皮肤紧绷、大便干燥等症状更加明显。这些都是典型的‘秋燥’表现……
在中医看来,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人体会因长时间的暑气耗气伤津,阴阳失调,也就更容易耗人津液,患上“秋燥”。
3、肠胃问题
俗话说“秋瓜坏肚”,夏季习惯了吃大量的瓜果,白露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中医看来,夏季凉东西吃多了,容易损伤脾阳。天气凉了之后,继续如此,就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心脑血管问题
昼夜温差大,随着气温波动,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力度也会增大,容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等多种与血管健康有关的疾病。因此有这些基础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