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节气有以下特点: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出现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到了寒露,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如果说白露节气是炎热向凉爽的转折,寒露节气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过渡。
寒露过后,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接收的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势力增强。此时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褪去,寒气渐渐增多,昼夜温差较大,清晨和夜晚略感寒意,空气较为干燥。
从气候特点上看,此时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深秋,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昼暖夜凉,常常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我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经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地区10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份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仍然阴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地区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一候鸿雁来宾。此时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节很多鸟雀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其贝壳的条纹、颜色与鸟雀相似,误以为是鸟雀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黄华,即黄花。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一、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节气变换,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可以顺应阳气的舒达。现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一定作用。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
二、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昼夜温差加大,此时早晚应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脚部的保暖。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若脚部受寒,寒邪循经侵入人体,会影响其脾胃、肝胆、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喜欢穿裙子的女生们要护好膝关节,以免诱发关节炎。
此外,肩膀和颈部后方的大椎穴亦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也要注意保护。
三、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寒露之后,运动量不宜过大,而是应收养肺气,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宜以强化肺主呼吸和主肃降的功能,呼吸须“匀、细、长、绵”,此外体质虚弱者,还要防止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因此,尤其要注重锻炼腹式呼吸,以提高呼吸的深度,通过调整呼吸带动全身运动,通过运动温养全身。绵细深长的腹式呼吸,腹部一鼓一落,胸腔充分地扩张,不仅使吸入的氧气(清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浊气)多,氧气供给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而且还使中、下部肺泡不断地得到运动,弹性不断强化,肺的呼吸能力愈加强壮。
四、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秋日重于养肺。原因是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金秋之时,秋燥当令,最易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耗伤则大肠传导不利,燥屎内结难下。《饮膳正要》有“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酸甘化阴,甘润养阴,秋季除了注意补充水分外,可食用山楂、柚子、西红柿、柠檬、酸奶、芝麻、核桃、牛奶、花生、百合、蜂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甘蔗等酸甘柔润的食物。同时注意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及油炸之物,以免助燥伤阴。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1.养阴润肺,防止秋燥
自古秋为金秋,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甚至毛发脱落、大便秘结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寒露饮食可以“酸、甘、润”为主。中医食疗学认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阴生津,如黑芝麻、核桃、花生、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银耳、百合、莲子等食物,可养阴、生津、润燥、缓解人体干燥症状。少食辛辣刺激、熏烤等食物,避免损伤人体阴精。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2.饮食清淡,防止肥甘
寒露时节天气寒凉,人们也更喜欢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过食肥甘厚味就会造成胃肠系统的负担,而且营养也不易被人体吸收。
建议大家多食一些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汤类、粥类、羹类等流质食物,能暖身护胃,帮助身体缓解秋燥。喝粥的时间,以早晨为宜,古人认为,“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3.寒露保暖,脚不宜露
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养生保健谚语。由于人的两脚离心脏远,因此,血液供应较少,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而一旦脚部受凉,就很容易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寒露时节天气寒凉,容易引起咳嗽,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因此,寒露时节让脚部保暖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不要赤脚露腿,以防“寒从足生”。
在生活起居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应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4.寒露“秋冻”,因人而异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秋冻”是指在秋季应慢慢添衣,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为适应寒冷的冬季做好准备。
但是,身体抵抗力不太好的老人、孩子,如果在寒露时节(尤其早晨和晚上),过度追求穿着单薄,恪守秋冻的“戒律”,反而易引起呼吸道、关节、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的疾病。
因此,寒露时节,不宜盲目秋冻,体质不好或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防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