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意义非凡。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寒暑均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它标志着春季的中分点,此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候温和,雨水增多,万物迈入蓬勃生长期。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一候玄鸟至:玄鸟,燕也。春分后,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开始筑巢,准备新一年的生活。二候雷乃发声:春天气温上升,阳气生发,春雷开始发声,预示着多雨时节的到来。三候始电:春雨增多,闪电亦伴随春雷降临,此时自然界的景象变得更为生动和活跃。

一、跟着节气来|“来饮食”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进入春季,万物复苏,处处生机盎然。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旺盛起来。因此,春季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顺时而食,合理进补,不仅可以帮我们轻松降春燥,还能为心肝脾胃的调理打下基础。春分吃好这三样,健健康康一整年。
1. 吃芽类,促生发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春分时节,气温由寒转暖,万物吐芽。“芽”蕴含着生机,也代表着新生。在春季,最不能错过的美食,就是芽类蔬菜,如豌豆尖、香椿芽、绿豆芽、春笋、蒌蒿等。苏轼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河豚欲上时。”应季而生的小嫩芽,不仅肥硕鲜嫩,还有旺盛的生发之气。顺应时令,常吃适合自己的芽菜,有助于疏通肝气,和胃健脾。

2. 喝春汤,祈健康
此时虽然已经入春,但气温常常变幻莫测。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足以让人措手不及。这个时候,热气腾腾的春汤,便显得格外暖心。按照传统习俗,春分这天,人们会去田野里采摘春菜,带回家煮汤喝。有谚语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喝春汤,不仅是简单品尝鲜美的汤味,还具有驱赶湿寒的作用,及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的美好寓意。如今的春汤,为了保证营养均衡,一般会和肉类、鸡蛋进行搭配。常见的有菠菜鸡蛋汤、萝卜炖牛肉汤、苋菜排骨豆腐汤等等。

3. 吃甘味物,养脾性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春应于肝、夏应于心、秋应于肺、冬应于肾。春分属仲春,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节。过食酸性食物,会导致肝气过盛,进而损害脾胃,造成消化功能下降。老人常说:“春食甘,病不沾。”因此,我们在饮食上,要多选择甘味的食物。但甘味食物并不等同于甜食,它指的是有助于补益脾胃的食物,如红枣、山药、木耳、胡萝卜、南瓜等。药王孙思邈也曾说:“春适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可见,以甘入脾,不仅能协调脾的阴阳平衡,还能补中益气、疏肝降燥。
二、跟着节气来|“去锻炼”
春分期间,气温逐渐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风力也时常增强。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和时间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气候特点。
1.运动前的准备事项
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前的热身活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肌肉和关节适应即将进行的运动强度,减少受伤的风险。可以尝试简单的拉伸动作或慢跑几分钟,让身体逐渐进入状态。
2.合理选择运动项目
户外有氧运动。春分时节,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非常适合进行户外有氧运动。例如,慢跑、骑自行车或者徒步旅行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心肺功能,还能帮助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避免高强度训练。虽然春分气候宜人,但身体仍需逐步适应季节的变化。因此,在此期间应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可以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量。
注意补充水分。春分时节,虽然气温适中,但在运动过程中仍然会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因此,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建议随身携带一瓶水,在运动间隙适量饮用,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3.运动后的恢复与调整
适当放松肌肉。运动结束后,不要急于停下休息,而是应该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缓慢行走或做一些舒缓的拉伸动作。这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恢复。
三、跟着节气来|“定穿衣”
春分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大,宜穿着方便添减的衣物;莫忘“春捂”。
在冬季人的耐寒能力下降。春天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

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衣着宜宽松。过于紧束的衣着,阻碍机体气血流动和阳气生发,且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疾病。
四、跟着节气来|“调作息”
早睡早起:春季应“夜卧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肝气调达顺畅。
避免补觉:尽量按时睡按时起,避免过度补觉加重神经节律紊乱。
午间小憩:建议午间小憩不超过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

五、跟着节气来|“做预防”
“风者,百病之始也” 。春分风气当令,正是百病宜发的季节。春分天气变化无常,乍暖还寒,致使人体难以适应,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春分气候转暖,有利于很多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的生长繁殖,危害人体健康。
因而我们平时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注意口鼻保健,传染病流行时戴口罩,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
